灸疗后的排病反应
督(任)脉灸及雷火灸都是一种具有温热性质的中医疗法,通过对穴位及经络部位进行温热刺激,是身体气血流通,达到温经通络的作用。由于身体内风、寒、湿、督等因素的存在,通过灸疗可以将这些病理因素排出体外,这就是艾灸后的排病反应。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,出现排病反应之后,如果身体有严重的不适情况,建议咨询医生能否继续灸疗,如果症状不严重,可以坚持继续灸疗,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。常见的排病反应及应对方法如下:
水泡  | 体内是含比较重  | 小水泡可以继续灸疗,大水泡针刺消毒后刺破挤出泡液,碘伏消毒,涂抹药膏,控制好灸量及火力可继续  | 
红疹  | 体内风、湿、寒、比较重  | 改为悬灸会减弱,加曲池、大陵,期间可以刺血或拔罐  | 
口渴  | 上实下虚  | 继续施灸,灸前喝杯温水,多灸腿部  | 
上火  | 表明体制热,灸量大 配穴不合理  | 加灸足三里,三阴交,涌泉等下焦穴位,引火归元,控制好灸量及频率,就后可刮痧  | 
口干舌燥  | 上焦有虚火  | 加灸曲池、合谷、、太溪、照海、清虚降火  | 
痒  | 体内有风邪  | 改为悬灸可减弱,用手揉,加灸曲池、百虫窝  | 
身体沉重  | 气血循环不畅、经络不通  | 继续施灸  | 
想睡觉  |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气 滋养,气血不足,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 | 食疗补气血,继续施灸  | 
左热右凉  | 血瘀或血虚  | 右侧可加大灸量  | 
右热左凉  | 虚或气瘀  | 左侧可加大灸量  | 
忽冷忽热  | 阴阳不平衡 (晚上睡不着,白天想睡觉)  | 继续施灸,加灸然谷  | 
烫  | 经络有瘀堵现象,热无法渗透下去,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,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,或是平时不舒服,平时疼痛的部位  | 艾灸前可先按摩,疏通经络,打开穴位后再灸  | 
不热  |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,体内寒气与热相抵消,因此感觉不到热,也可能最近太疲劳,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 | 适当加大艾量,控制好火力  | 
全身乏力  | 体虚或其他病症  |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,注意饮食,加强运动  | 
